趕在30歲前展開一場說長不短的旅程,理由有千百種,我大可舉著壯遊、尋找自己的旗幟,用冠冕堂皇喊出漂亮的口號。畢竟近年來旅行都不再是旅行了,像是染著玫瑰色夢幻的標籤,像隔絕生活苦悶的清新活泉,更多時候是臉書上的打卡與美麗照片,尤其來自其他語言翻譯的地名,連在電腦前反覆吟唱都像詩歌。然而我明白的,最初的起心動念,沒有那麼華麗的詞藻和前程遠大的目標。只是覺得,再不出發就來不及了。
2年前的春天,相識了很老梗的故事,不外乎是為了愛離鄉背景重新生活之類的。把自己丟到完全陌生環境的毅然決然,語言、文化不通,工作、生活重頭開始;更何況當時他不只不會中文,連國際通用語言英文都說得七零八落,相較在故鄉有著好學歷、穩定工作,這看起來是個艱難的選擇。但他把這些年的經歷說得那麼雲淡風輕,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害怕,對脫離舒適圈的恐懼,是一種停留在想像的藉口。
從小到大明明一直做著歐洲夢,幻想過多少次在異國街頭,於是讀了好多翻譯小說、文化歷史藝術的書籍,看了好多電影和展覽,最愛流連在咖啡館、歐式餐廳。但我太常被自己的懶散與藉口蹉跎,錯過了交換學生,煩惱著一口破英文,然後一直在原地。快30歲的人,不該還說著我有一個夢。身旁許多人早已繞了一圈回來,帶著不一樣的視野和體驗,甚至因此改變了人生的方向。而我因為遲遲未開始,像是個不成熟的孩子,凝視遠方的泡泡,畫不出清楚的輪廓。
為什麼他可以,我不能呢? 這好像就是最初下定決心的理由了。因為一個不熟友人的故事。
從過往的經驗學習到,越是大費周章計畫搜尋資料越成不了事,需要一點傻氣的衝動,還有針對自己性格量身打造的─向所有人公告這次旅程,讓在意他人看法又愛面子的我,不虎頭蛇尾地輕言放棄。與老闆績效評估時,討論未來三年內的規劃,我便直接說要在30歲那年去旅行,三個月、半年,或是更久。或許這不是個聰明的應答進退,恐怕要中斷或停止看似順利的職涯發展,也會捨不得辛辛苦苦打下的基礎。但就像多年前我選擇轉學考一樣,只問自己後不後悔而已。
然後,提早到一個不行的訂下機票,開始漫無目的翻著旅遊書,以城市為主題的小說和文化史開始,斷斷續續學著西班牙文,每個周末上混和國際時事、地域史和旅遊英文的課程;接著自己寫信、用Skype打跨國電話報名語言學校,訂住宿和交通車票。準備的過程很快樂,然而這些美好僅佔據生活很小部分。在出發之前,其實我覺得很黑暗、很焦慮失措、很煩躁,工作和各種醫療花費幾乎是記憶的全部。從2015年底肩頸拉傷、到左手肌肉發炎,有段時間須倚靠語音訊息辦公、無法提重物;2016出差時跌倒扭傷韌帶撕裂,近2個月需靠拐杖步行,一直到出國前還在每週復健。更別說其他大大小小因壓力而生的病痛,讓我進出醫院診所幾次。
我意識到,永遠,永遠也沒有真正準備好的一天,工作專案也沒有暫停的一天;但我需要按下暫停鍵,拋開一切離開。儘管在腳傷初癒和預算吃緊、職涯規劃等種種因素下,依循慣例的生活秩序前進總是比較簡單。我聽著其他人口中的羨慕,他們並不知道我沒有太多籌碼,在人生這場賭局也輸過好幾次。彷彿耳中又響起舊日孽緣人批判的語氣,他恐怕要說若不念個學位拿個證書,我就只是耽溺享樂浪費時間的弱者。然而,我還要那麼在意這些閒雜人等的耳語嗎?還要每次像個旁觀者檢視自己,然後發現墓誌銘沒有值得一提的事蹟嗎? 那些過去累積到現在的猶豫不決、「想太多」的毛病、約定成俗的社會價值觀,在訂下機票後依然如影隨形跟著我。原來花費、語文能力都是其次,這些心魔才是阻礙我的擾人石頭。
我能做的,不是搬開這些石頭,而是用力地踩著它們。
好險呀!我那曾經被家人碎念到不行的任性,帶著一點不顧一切的浪遊色彩,還是出發了。